![]() ![]() ![]() 核心提示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、最有生气的力量,而“青年教师”又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。在我们的身边,就有这样一些“斜杠”青年教师——他们或是在30岁出头便成为全学院近年来最年轻的博导;或是在担任辅导员和实训老师时,还是一名国际级裁判;或是利用“魔法”般的物理小实验和互联网,让学生爱上科学。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我们走进大中小学,找到三位年轻教师,看他们如何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,引领学生成长。 热衷做实验的46岁物理老师王成—— 会“魔法” 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新重庆-重庆日报记者 李周芳 课堂上,他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感受物理的奇妙;课堂外,他把实验过程以及详解分享到网上,收获无数网友点赞。谈及这一切的初衷,他坦言“想让更多人爱上物理”。 他就是兼善中学物理老师王成。 9月5日上午,兼善中学初三(5)班的物理课上,46岁的王成扛着两个水桶拼成的“大家伙”走进教室。 “今天学习内能,咱们先用这个‘等离子炮’做一个实验!”王成指了指身边的“大家伙”说。 “今天老师又有新玩意了!”教室里,学生们兴奋地小声猜测。 只见王成把10个空易拉罐摆成三角形,叮嘱学生退到安全线外,随后往“大家伙”里充入丁烷,“5、4、3、2、1,点火!” 瞬间,蓝色火光在管子里飞速窜动。“嘭!”一声脆响后,易拉罐全被“轰”倒。“太牛了!”学生们拍手叫好。 “你们知不知道这个是什么物理原理呀?”王成望着兴致勃勃的学生解释道:“这是一个能量转换的实验,丁烷气体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,将易拉罐击倒,这也是汽车发动机等热机的基本原理。” 学生们啧啧称奇,有的连声感叹,“物理太有意思了!” “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,我希望通过实验,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,并让他们懂得物理并不是死板知识的道理。”谈及实验教学的初衷,已有23年物理教学经验的王成坦言,这一切源于三年前的一次“触动”。 “有一天,我偶然看到其他物理老师做的‘火焰实验’视频,特别震撼。不少物理课仅停留在课本层面,老师讲得平淡,学生听得乏味,我就琢磨能不能试着把实验引入课堂。”王成说。 从那以后,王成利用课余、周末和寒暑假,在网上学习实验教学相关知识,还结合教材里的知识点,反复琢磨如何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。经过无数次尝试,他成功掌握了许多小技巧,并将“孔明灯”“过山车”等200多个实验带进了物理课堂。 学生们在惊叹一个个神奇实验的同时,纷纷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“我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觉得挺难的,听了王老师的课觉得特别有趣,自己还买了不少课外书来研究物理知识,物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。”一位学生说。 王成不仅借助“魔法课堂”为自己班上的学生开启物理兴趣之门,还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。只要有时间,他就把录制的实验视频、实验研究过程分享到网上,“希望能给更多的学生带来启发,也希望更多的老师看到后,能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。” 记者在王成的视频账号上看到,3年来已发布了400多个视频,其中大部分是物理实验教学内容。在这些视频中,有一个被称作“触及灵魂”的视频,点赞量近35万,留言超过4万条。 视频里,还有不少“明星实验”:讲汽化吸热,他把丁烷充进加了洗洁精的水里,用手蘸泡沫液体后点燃丁烷,水吸收热量,即便手变“火焰掌”也不会被烧伤;讲短路,他立起一人高的“心形”支架,缠上钢丝棉,用干电池正负极一碰,“心形”瞬间燃起,被学生称作“年度最浪漫的实验”…… “看了您的视频,我也试着把实验带进课堂,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!”“下一节课,我带着学生动手做物理实验!”网络上,不少物理老师给王成留言。 “看到自己的物理课和放到网上的视频受到大家的点赞,特别开心。希望更多的人因此热爱物理,点燃更多孩子学科学、用科学的热情。现时代的老师不能板起面孔教学,要学会用孩子们能懂、喜欢的方式教学。”王成说。 懂学生的32岁博导张昂—— 没“架子” 既是引路人也是同行者 新重庆-重庆日报记者 刘一叶 22岁直博清华大学,27岁破格当上博导。他为镁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构建数字模型助力新能源汽车生产,他带的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并在相关领域施展所学。 32岁的张昂是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最年轻的博导,也是学生口中“没有架子的朋友”。他说,和学生相处要“彼此舒服、沟通有效”。 谈起求学经历,张昂笑言,他的成功秘诀藏在探索与坚持里。 2011年,张昂考入华中科技大学。那时,他便对材料成形的微观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书本上更多的是基础理论知识,为了让零散知识点逐步串联成体系,张昂经常泡在图书馆查阅书籍与资料。凭借这份钻劲,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清华大学直博。 在清华园的5年,是张昂科研能力快速提升的关键期,也让他体会到“突破瓶颈”的艰辛。 “我的研究方向是材料加工,但博士阶段要用到大量编程知识,这对我来说是全新挑战。”张昂说,那段时间,调试程序成了他生活的重心,睡前琢磨代码逻辑,游泳、跑步时思考程序漏洞,就连吃饭时都在想如何优化算法。 2020年,张昂博士毕业后入职重大,开始材料科学的研究,他把目光专注在镁合金上。他称,镁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节约了时间和生产制造成本,在汽车轻量化方面有很大的潜力,但由于其化学性质活跃、铸件尺寸大,成型时易产生缺陷,影响产品性能。 “压铸的过程就像揉面团,温度、压力稍有不慎,孔洞、裂纹就全来了。我们要为镁合金压铸缺陷‘装上导航’,让这个‘揉面团’的过程可预测、可控制。”张昂一边说,一边在电脑上演示压铸流程。 为了让仿真“接地气”,张昂时常走进零部件生产车间,记录温度、压力数据,比对实物缺陷,“不亲眼看到缺陷,仿真再漂亮也只是‘数字游戏’。” 今年4月,赛力斯宣布超大一体压铸镁合金后车体白车身成功试制,标志着镁合金从实验室迈入整车制造的新阶段。这项技术突破的背后,离不开张昂构建的数字模型提供的理论参考——通过模拟缺陷形成机制,为车体生产提供支持。 如今,张昂还承担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。对于科研的价值,张昂认为“不该止步于论文”,更要推动技术落地生产线。 张昂带的第一届学生已经顺利毕业,有的进入科研院所,有的投身企业研发。“看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所作为,这比自己取得科研突破还开心。”张昂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科研路上的“引路人”,更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“同行者”。 作为重大材料学院年轻的博士生导师,张昂面对的是一群与他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。“刚开始教书的时候确实会有忐忑,年龄相近,学生凭什么信服你?”他坦言常常向前辈请教如何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。 慢慢地,张昂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: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心理特点,动态调整交流频率和指导方式。有的学生需要紧密跟进,有的适合自主探索,关键是彼此舒服、沟通有效。 “张老师,这周末要不要一起去操场跑步?”采访间隙,一位学生走进张昂的办公室,笑着发出邀请。在学生眼中,这位32岁的博导,与其说是老师,不如说更像一位“师兄”。 跟很多“90后”男生一样,张昂在工作之余喜欢跑步、游泳,常和学生边跑边聊,从实验聊到就业选择。他说,“学生愿意找我说话,不是因为我是博导,而是因为他们觉得我能懂。” “兼职”多项运动裁判的35岁老师潘星宇—— 勇“跨界” 鼓励学生为热爱而坚持 新重庆-重庆日报记者 李志峰 身高1米72,身材壮实,今年35岁的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实训老师潘星宇,还有一个“隐藏”身份——重庆首位铁人三项国际裁判。 不仅如此,他还是篮球一级裁判员,先后执裁过杭州亚运会(铁人三项)、第31届世界大运会(篮球项目技术官员)、武汉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(铁人三项)、全运会铁人三项等60余场国际国内大赛。 作为一名“跨界”教师,潘星宇说:“一切都是因为热爱,并且因为热爱而执着”。 潘星宇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,但在高中毕业后的一次篮球比赛中,他不幸摔伤,以致骨裂。 “赛场上有运动员也有裁判员,你同样可以留在运动场上。”妈妈的一句话,让他重新燃起信心。 潘星宇下定决心成为一名裁判,进入大学后到处找机会学习相关知识。他就读的四川理工学院(现四川轻化工大学)汇东校区没有体育专业裁判选修课,裁判选修课在另一个校区。经过申请,学校体育学院同意潘星宇旁听,于是,他每次来回乘2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听课。 潘星宇一坚持就是两年。为了扎实掌握相关知识,他还常常在晚上学习体育竞赛管理等相关课程内容。当时,无论睡得多晚,每天早晨7点过,潘星宇就出操练习体能。 2012年,潘星宇参加了西部裁判员培训班,并顺利拿到结业证书,同年获批篮球一级裁判员。 潘星宇还是重庆首位铁人三项国际裁判。 “和铁人三项结缘,是在2015年重庆长寿湖举办的洲际杯铁人三项比赛。”潘星宇当时被选为志愿者,这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铁人三项的魅力。 比赛中,一位女运动员让潘星宇印象尤其深刻。因为实力上的差距,被对手远远甩开,但她凭借顽强的意志,坚持完赛。 不轻言放弃的体育精神,让潘星宇为之动容。“我不能参加比赛,但我可以见证并陪伴选手们完赛。”潘星宇回忆,由于自己的口语比较薄弱,经常会通过英语App自学英语口语。 2018年,潘星宇通过铁人三项国际技术官员考试,成为了重庆首位铁人三项国际裁判。那年在成都做铁人三项跑步组领骑工作时,恰逢女儿出生。看到母亲发来的女儿出生照,他顿时泪目了,“人生就是不断挑战自己,迎接新生。” 如今,潘星宇不仅有铁人三项国际技术官员(裁判员)、篮球一级裁判员的身份“加持”,还是重庆市铁人三项、篮球、龙舟、骑跑两项、公路自行车等竞赛项目的技术骨干,受邀参与国内体育赛事评估师标准研究、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做相关探索。 在学校里,学生说他是一名拥有多重身份的“斜杠教师”。对此,潘星宇感觉挺自豪,他打趣说道,“新时代的教师要有新风貌,一专多能方显本色呀!” 在日常的教学中,潘星宇会把自己执裁的经历告诉学生们,拓宽他们的视野,激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。 该校机电专业学生周吉对滑板运动情有独钟。在潘星宇的鼓励和支持下,周吉顺利考取裁判资格。如今,周吉也已成长为国家高级滑板教练员,并担任过重庆市滑板冠军赛裁判长。 “潘老师不仅是我的榜样,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。”周吉说,潘老师一直教导他“要为热爱而坚持和执着”。 |